2020-10-15 10:45
出行黑马滴答上市,或再掀“一元打车”时代

近日,滴答出行作为共享出行的一匹“黑马”横空出世,正式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而若能成功上市,它将成为“共享出行第一股”。云工厂为大家深度解析一下,
提起顺风车,大家想到的就是滴滴顺风车事件,自那以后,基本很少有人还会用顺风车业务了。滴滴作为国内出行的霸主,可以说掌控了国内出行的方式。
2018年,在滴滴顺风车安全监管陷入舆论风波时,嘀嗒接管了绝大部分滴滴顺风车的市场份额,这让一直默默发展顺风车业务的嘀嗒,捡了个“大便宜”,在缺乏强大竞争对手下,过去几年嘀嗒的营收与利润实现了高速增长。2018年和2019年,嘀嗒顺风车搭乘订单分别为4820万份和1.79亿份,分别同比增长104.2%和270.5%。
根据滴答出行的招股书看,其主要业务便是顺风车业务,且2019年市场占有率高达66.5%,位居顺风车市场份额第一。
“没有人愿意一直做行业老二。”宋中杰曾这样对媒体表示。
此次,嘀嗒出行就加快了向资本市场进军的步伐。很显然,滴答上市的目的或是寻求增加市场份额,与对手滴滴出行展开竞争。
滴答螳臂当车,欲挑战滴滴霸主地位,不过是在加速自我淘汰。
(1)嘀嗒出行为何能“一枝独秀”,实现盈利?
据嘀嗒的招股书显示,2017年、2018年及2019年,嘀嗒出行收益分别为4890万元、1.176亿元以及5.806亿元,三年累计增长近12倍,年复合年增长率为244%,其中2019年营收同比增幅达到394%,2020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3.1亿元,较2019年上半年增长66%。
在“烧钱”标签突出的共享出行赛道里,一众共享出行平台深陷亏损泥沼之时,嘀嗒的盈利模式已经跑通。按经调整利润净额计算,嘀嗒出行自2019年起已实现盈利,2019年及截至2020年上半年,嘀嗒的经调整利润净额分别为1.724亿元、1.508亿元。也就是说,在今年上半年疫情阴影下,嘀嗒继续保持盈利状态。
招股书显示,嘀嗒未来将继续发力主营业务,巩固顺风车行业的市场领导地位以及推动出租车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同时提升变现能力与丰富变现渠道。
嘀嗒出行是一家纯信息服务提供商,平台不拥有或租赁车队车辆,即不承担任何拥车费用。因此,平台不需要提供大量补贴,甚至可以收取较低的服务费,从而增加公司盈利。相反,像滴滴出行这类企业,需要大量的补贴以持续留住用户,最终陷入亏损泥潭。
与竞争对手滴滴出行不同的是,嘀嗒出行的业务范围并不大。滴滴出行已涵盖出租车、专车、滴滴快车、顺风车、代驾等多种出行服务,而滴答出行主要聚焦于顺风车业务和出租车网约业务等。
公开资料显示,嘀嗒出行已于去年实现扭亏为盈。2017年至2019年,嘀嗒出行经调整的净利润分别为-9702万、-10.7亿、1.7亿元人民币。
再看国内竞争对手,滴滴出行从2012年累计亏损超300亿元,甚至还有媒体报道称亏损500亿元。国外方面,网约车两巨头Uber和Lyft去年依然未能实现盈利,分别亏损85.06亿美元和26亿美元。
(2)顺风车是一个大生意,但并不好做。
一方面,嘀嗒出行面临着“前有狼,后有虎”的境遇。当嘀嗒出行准备IPO之际,滴滴出行、高德地图等动作不断。
今年9月份,滴滴出行对传统出租车业务升级为“快的新出租”,同时宣布投入1亿元专项补贴,为出租车乘客发放打车券拉动消费。另外,滴滴出行还推出了“青菜拼车”和“花小猪”两个新平台,这一举动被外界视为重返顺风车市场的布局。
同样在9月份,高德打车在北京上线“北汽出租”。此外,高德打车还与新月联合、北方北创等北京多家大型出租车企业达成了巡游车网约化合作,上线车辆将超过3万辆,即北京市近50%出租车实现网约化。
有机构预测,中国顺风车行业的市场规模将从2019年的140亿元迅速增长至2025年的113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或达41.8%。
若按2019年顺风车搭乘次数计算,嘀嗒出行2019年市占率为66.5%,占据国内顺风车市场份额第一。
高市占率也是嘀嗒出行的亮点。顺风车作为滴答出行的核心业务,占据了其利润的绝大部分,但是面对同行的激烈竞争,尤其是滴滴、高德的不断发力,尤其是互联网盛行寡头经济,一旦行业巨头发动大量资源围剿消耗,而对于用户来说,优惠与普及度永远是其重要的选择影响因素,一般公司很难长久支撑,而且会面对大量市场用户的抛弃,进而逐步丢失市场占有率,被市场所淘汰。尤其是滴答出行几乎完全倚重顺风车业务,业务单一,所以一旦滴滴、高德等巨头攻其核心腹地,其处境必然很难受。
另一方面,核心业务本身隐患重重。
自2019年5月至今年9月,嘀嗒出行运营主体北京畅行公司存在64条行政处罚记录。
嘀嗒出行之所以多次被处罚,是因为嘀嗒出行不是正规的营运公司,至今未拿到《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
嘀嗒的商业模式有别于其他出行平台,以“轻资产”著称。嘀嗒出行一开始是以共享经济的名头出现,做出行的色彩比较淡,更偏向于做撮合服务。待共享经济概念热度消退后,嘀嗒出行转型成为出行平台。
顺风车业务给嘀嗒出行带来的收益占总收益比重高达87.8%,而从2017年至今该业务比重保持在50%以上。不难发现,如果顺风车业务板块出现幺蛾子,或将对嘀嗒出行业绩造成较大冲击。
在滴答的招股书中,滴答出行也表示很难完全保证之后会在顺风车业务上完全杜绝安全隐患事件的发生,如若发生,顺风车市场将受到重大不利影响,而嘀嗒也会产生重大经营和合规成本,甚至需要调整或者暂停该业务。
(3)纵使IPO成功,滴答依然好景不长
1、上市即巅峰。
招股书显示,嘀嗒2019年平台交易总额(GTV)为110亿元,顺风车就占了85亿元。而根据嘀嗒公开宣传的数据,其2019年顺风车的市占率近7成。很明显,最赚钱的业务已经接近天花板。
到今年6月,滴滴顺风车已在全国300多个城市陆续开放,且在安全功能做了很多改善和提升,但用户很少感受到大范围的拉新、促销活动。预计滴滴顺风车在提供更多的场景服务、采取更多拉新增长等运营措施后,单量会更快恢复。
不仅如此,传统的大型出租车公司也纷纷自建独立的电叫平台,并给出了不菲的用车补贴。另外,首汽约车、神州优车、曹操出行等平台也已布局顺风车业务。
顺风车业务增速见顶,又将面临对手的强力狙击;出租车网约化对于即将上市的嘀嗒来说,见效又太慢。
2、管理暗藏隐患。
在2020年上半年,在疫情的肆虐下,嘀嗒营收出现了惊人状况:同比增长了66.25%。这是个很奇怪的现象,新冠病毒让大部分顺风车车主、出租车司机都在家停摆。所以,疫情也不能阻挡嘀嗒对营收的向往。
这一反常的逆增长其实包含了嘀嗒管理上的隐忧。
曾有出租车司机曝嘀嗒预约单买卖内幕:一单最高可卖到100元。”文中提及了很多有意思的细节,比如:倒卖嘀嗒订单的黄牛称自己用外挂抢单不会被封号;接送乘客的车牌号与订单不符;倒卖订单已经形成了产业链。
3、难受港股追捧。
港股是个很有意思的市场,仙股和优质股分化特别明显。所以,这也让它的投资者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更喜欢有着优质资产、业绩好的企业,比如:腾讯、美团、京东、网易等等。
而没有优质资产的互联网企业并不受到港股追捧。出现这个现象最大的原因是港股市场是海外投资机构占主导,散户较少。他们都是些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绝不会相信上市公司所描绘的种种故事。所以,嘀嗒的出租车故事在港股上大概率没人买账。
至于另一项业务顺风车对投资者来说,完全没有业绩增长的预期。因为嘀嗒光2019年就占据了7层市场,再进一步显然困难重重。而且从2020年开始,嘀嗒将受到滴滴的全面竞争。这项业务的前景其实并不明朗。
不论短期还是长期,嘀嗒当前的两项业务的业绩对港股投资者来说都没有预期。商业史上,“运气好”不会永远是一家公司的标签,对已经浮出水面的嘀嗒而言,在出行领域闷声发不了财。
结语:
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滴滴、高德等巨头开始不断加注布局共享出行,势必将引发多米诺效应,再次引发出行“补贴大战”,遵循互联网经济寡头效应,优胜劣汰,黑马滴答不过是解开了此次出行大战的序幕,而滴滴很可能借此机会更加深入细化巩固其在国内出行领域的霸主地位。毕竟在期初的顺风车领域,滴滴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与用户基础,而今重新布局,是不将快速碾压其他对手。而这中间,新一轮的争抢市场用户的补贴大战或必不可少,而对于我们大众而言,或许“一元打车”时代会再次重现。